第一章 總 論
1.1項目概況
1.1.1項目名稱
1.1.2建設性質
1.1.3項目建設單位
1.1.4建設地點
1.1.5建設期限
1.1.6建設內容
本建設項目總規劃用地151407平方米(合227畝),總建筑面積147307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9230.00萬元。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標準化廠房、綜合辦公管理中心、物流倉儲中心和綜合配套中心,另外規劃有公共衛生間、垃圾堆放點等配套設施,同時配套供水、供電、消防、安全、環保等設施。
1.1.7投資規模及資金構成
1.1.8資金籌措
1.1.9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1.2編制依據及可研報告研究范圍
1.2.1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依據
1.2.2研究工作范圍
1.3綜合評價和論證結論
1.3.1綜合評價
1、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有利于項目區工業結構調整和工業產業的升級
(2)能有效減少政府因獨立開發而產生的資金和招商壓力,降低政府開發風險;
(3)能最大限度地合理、有效和集約利用土地,降低土地使用成本;
(4)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企業特別是新開辦企業的資金投入,減少其運作成本;
(5)減少政府招商環節,有效利用開發商的潛能進行招商引資;
(6)能實現廠區內企業技術和信息的互通,有效促進廠區內企業的良性發展;
(7)便于實現對企業的集中管理,共同節約成本;
(8)能有效解決相當一部分社會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對促進周邊第三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1)本項目的建設,符合國家、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產業政策,也符合節能、環保的要求,是提高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2)本項目的建設,可直接拉動工業產業化發展及相關服務業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可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增加農民收入。
1.3.2結論
1.4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1.4.1問題
1.4.2建議
(1)建設單位加強與國內外大型集團聯合開發合作,創立優勢名牌,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2)進一步加強市場調研和銷售網絡建設工作,努力提高市場占有率。
(3)項目投產以后,建設單位應加強內部管理,盡量降低成本,使企業擁有更大范圍的調控價格能力。
(4)努力拓寬項目融資渠道,爭取銀行的資金支持,落實自籌資金來源,以防范和降低資金風險。
第二章 項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項目政策背景
2.1.1政策背景
2.1.2產業集聚區發展情況
2.2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展集聚經濟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結合點,是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也是調整優勢農產品布局、提高市域工業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長點的重要舉措。只有走工業化道路,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形成優勢產品和特色經濟。市域經濟核心是抓住工業化。工業化是農業產業化、城鎮化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市場運作吸引外來企業到集聚區落戶,形成優勢產業的中小企業集群,取得規模效益和聚集效益。
第三章 建設條件
3.1項目區概況
3.1.1項目區概況
3.1.2自然地理
3.1.3自然資源
3.1.4交通條件
3.2場址選擇
3.2.1選擇原則
3.2.2場址位置
第四章 項目建設方案
4.1建筑設計指導思想和目標
4.1.1指導思想
4.1.2目標
4.2建設方案
4.2.1總體設計思想
4.2.2設計依據及設計標準
4.2.3總平面設計
4.3建筑設計
4.3.1標準廠房概述
“標準廠房”指在設計過程中按甲方生產產品的生產工藝(行業需求)標準設計的廠房。建設標準廠房,不僅僅是節地的需要,也是開發區發展的必然,縱觀發達國家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無不依靠產業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而產業演替的一般規律表現為:傳統農業及手工工業—勞動密集型輕紡工業——資本密集型制造工業產業——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信息密集型第三產業。這一產業發展序列具有內在的客觀必然性。作為產業集聚區,它理應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先驅、高新技術的示范、科學技術應用的先導,從產業結構上更多地應該引進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和信息密集型第三產業,而這二類產業最適于采用標準工業廠房。
4.3.2標準廠房的特點及優點
4.3.3設計概況
4.3.4設計方案
4.4結構設計
4.4.1設計依據
4.4.2結構設計
4.5配套設施
4.5.1道路交通設計
4.5.2給水排水設計
4.5.4電氣設計
4.5.5采暖通風及空調設計
4.6建設任務和規模
第五章 節能、節水措施
5.1用能標準和節能規范
5.1.1原則和標準
5.1.2規范和依據
5.2節能措施
5.2.1建筑節能
針對目前中國建筑高能耗、低能效的問題,建設部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建筑節能工作的重點工作領域。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節能設計標準。建筑節能根據國家《關于進一步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的通知》、《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本項目通過以下措施達到廠房的節能。
1、采用新型節能墻體和屋面的保溫、隔熱技術與材料;
2、采用節能門窗的保溫隔熱和密閉技術;
3、采用集中供熱和熱、電、冷聯產聯供技術;
4、采用建筑照明節能技術與產品,使用高效節能照明系統和稀土三基色熒光燈,基本不用白熾燈。
5.2.2節電措施
5.3節水措施
5.4節約土地
第六章 環境保護
6.1環境影響
6.2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6.2.1建設期對環境的影響
6.2.2運營期對環境的影響
6.3環境保護措施
6.3.1建設期污染防治措施
6.3.2運營期污染防治措施
6.4環境影響評價
綜上所述,本項目符合國家、省、市、縣有關環境保護的要求,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環境保護“三同時”原則,施工期環境影響屬于短期影響,施工過程中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后對環境無影響。本項目采用的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極少,經過處理后,不會對周圍環境及自身產生破壞性影響。
第七章 勞動安全衛生與消防
7.1勞動安全衛生
7.1.1設計依據
7.1.2勞動安全
7.1.3職業衛生
1、防粉塵
7.2消防安全
7.2.1設計主要依據
7.2.2消防原則及措施
第八章 項目組織與管理
8.1組織機構
8.1.1項目組織
8.1.2組織管理機構
8.1.3機構職能
8.2人力資源配置
8.2.1勞動定員
8.2.2人員來源
8.2.3人員培訓
8.3項目管理
8.3.1財務管理
8.3.2設備物資管理
8.3.3工程管理
第九章 項目實施進度及實施保障
9.1項目實施內容和建設階段
9.1.1項目實施原則
9.1.2項目實施內容
9.1.3項目建設階段
9.2建設工期安排
9.3實施保障
9.3.1加強建設管理
9.3.2加強項目投資管理
項目的投資控制著重是在承發包階段和施工階段采取有效措施隨時糾正發生的偏差,把工程造價控制在預算造價限額以內,以求在工程項目建設中取得較好的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建設過程中,首先確定造價控制目標,制定工程費用支出計劃并付諸實施,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對其進行跟蹤檢查,收集有關反映費用支出的數據,將實際費用支出額與計劃費用支出額進行比較,發現實際支出額與計劃支出額之間的偏差,并分析產生偏差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保證造價控制目標的實現。
9.3.3加強質量管理
9.3.4加強工程進度管理
9.3.5加強合同管理
9.3.6加強協調管理
9.3.7加強安全建設管理
第十章 招標方案
10.1招標范圍及招標組織形式
10.2招標方式
10.3招投標相關要求
10.4評標委員會的人員組成和資格要求
10.5招標備案
10.6項目招標招標基本情況表
第十一章 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11.1投資估算
11.1.1投資估算范圍
11.1.2編制依據
11.1.3編制方法
11.1.4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由建設投資、投資方向調節稅和建設期利息組成,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分別估算,并匯總為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其中建設投資又包括工程費用、工程建設其他費用及預備費。
1、工程費用
工程費用合計13230.41萬元,其中建筑工程費12030.30萬元,設備購置費1142.96萬元,安裝費57.15萬元。
2、工程建設其他費用
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權、前期工作費、可研報告編制費、建設單位管理費、勘察設計費、監理費、招標費等,按照相關行業費用計提標準,共計3801.95萬元。
3、工程建設預備費
工程建設預備費包括基本預備費和漲價預備費。根據行業有關要求,并結合實際情況,基本預備費按照工程費用和工程建設其他費用的5%進行估算,不計漲價預備費,則工程建設預備費估算為851.63萬元。
11.1.5投資估算結果
11.2資金籌措
第十二章 財務評價
12.1財務評價依據
12.2財務評價基礎數據與參數選取
12.3財務效益與費用估算
12.3.1年收入估算
12.3.2產品總成本及費用估算
12.3.3利潤及利潤分配
12.4財務分析
12.5盈虧平衡分析
12.6貸款清償能力分析
12.7財務評價結論
經計算,本項目各項財務盈利能力指標較好,總投資收益率為17.10%,項目資本金凈利潤率為53.04%,所得稅后全部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為13.32%,高于設定8%的財務基準收益率,財務凈現值為976.13萬元,遠大于0,全部投資回收期為6.77年(不含建設期);財務生存能力分析顯示企業有一定的財務生存能力;盈虧平衡分析顯示本項目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綜上所述,本項目在財務上是可行的。
第十三章 風險分析
13.1風險分析說明及依據
13.1.1風險分析說明
13.1.2風險分析依據
13.2項目主要風險因素識別
13.2.1經營風險因素
13.2.2財務風險
13.3項目風險程度分析
13.4項目風險防范和降低風險對策
13.4.1防范經營風險對策
13.4.2防范財務風險對策
第十四章 結論與建議
14.1可行性研究結論
本項目建設不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規劃,符合市縣產業發展。根據測算,項目在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基礎上,本項目各項經濟指標均高于基準指標,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財務評價可行,項目采取了多種綜合措施,基本不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利影。綜上所述,本項目建設可行。
14.2存在的問題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