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論
1.1項目概況
1.2編制依據、范圍及內容
1.3建設規模和建設方案
項目安置區占地面積103366.00平方米(合155.05畝),總建筑面積501300.00平方米,其中地上總建筑面積413464.00平方米,地下總建筑面積87836.00平方米,安置房總套數3000套。
項目拆遷區總占地面積911.63畝,安置區占地面積155.05畝,可置換出用于開發的土地面積756.58畝。
1.4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1.4.1投資估算
項目總投資125000.00萬元,貸款100000.00萬元。貸款期限10年,項目建設投資116925.00萬元,建設期利息8075.00萬元。
1.4.2資金籌措
項目總投資125000.00萬元,所需資金由項目承辦單位自籌25000.00萬元,占總投資20.00%;貸款100000.00萬元,占總投資80.00%。
1.5項目承辦單位概況
1.6結論與建議
該可研報告就該項目的建設,從選址、建設方案、建設必要性、組織實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闡述。從新鄉市紅旗區馬小營長遠發展戰略到關系改造村民自身利益,均認為該項目的建設是必要的,是著眼未來發展規劃,實現項目區持續健康發展的途徑。
建議有關單位做好前期拆遷改造工作,避免出現野蠻拆遷,造成干群關系對立;做好項目前期的融資工作;協調區內各個行政部門為該項目的建設創造條件,盡早為村民創造一個環境怡人的居住環境。
第二章 項目建設背景及必要性
2.1項目建設背景
2.2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項目的建設,不但解決了村民實際的住房需要,改善了村民住房條件,確保居住安全,切實將政府的關懷落實到廣大居民身上。同時項目的建設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直接體現,是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城市功能的客觀要求,是加快城市發展的必要途徑,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項目建成后必然可以結合城市規劃的需要,形成新的城市亮點,具有廣泛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項目的建設是必要的,并應該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三章 項目場址及建設條件
3.1場址選擇
3.2建設條件
1、規劃條件
項目區規劃局已就該地塊出具建設用地規劃設計條件通知書,建設單位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和規劃局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條件,委托有資質的單位編制建設方案,方可辦理規劃的報批工作。
2、土地條件
項目建設方已取得了該地的土地使用權,土地為政府劃撥。
3、拆遷情況
該項目所在紅旗區馬小營,已達成拆遷協議,拆遷工作由政府辦理。本項目關系到原有建筑物拆遷的經濟補償問題,至項目開工之前,原有建筑拆遷的安置補助、附著物補償費用由開發建設投資公司合理安排,妥善解決。
4、周邊環境分析
該項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
第四章 項目建設規模及內容
4.1功能定位
4.2建設內容及規模
第五章 工程技術方案
5.1拆遷補償方案
5.2總體規劃方案
5.3建筑設計
5.4結構設計方案
第六章 公用工程技術方案
6.1給排水工程
1、用水量估算
(1)生活用水量
根據河南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額,生活用水量130L/人?天,故年住宅用水量為:3000*3.5*130*365=49.82萬m3;
(2)商業用水
商業用水量按3L/(m2?日)計算,年用水量5.61萬噸;
(3)幼兒園用水
幼兒園用水按200人用水計算,用水指標40L/(人?日),年用水量0.16萬噸
(4)綠化用水
項目綠化面積31009.8m2,綠化用水量按2L / m2?d計算,年用水量2.26萬m3。
(5)道路用水
項目道路面積43413.7m2,道路用水量按2.5L/ m2?d計算,年用水量3.96萬m3。
(6)未預見水量
按以上用水量之和的10%計算。
年用水量合計為67.99萬m3。
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要求,本工程應設消防滅火系統,噴淋系統按中危險Ⅱ級設計,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時間內發生火災次數一次,按消防需水量最大的一座建筑物計算。
2、供水水源及供水系統
供水水源由城市供水管網引入,當地水質優良,水量豐富,滿足國家生活水飲用標準,各用水點供水管道出水壓力不小于0.14兆帕。供水管道采用PPR塑料管,消火栓管道采用焊接鋼管,自噴淋系統采用熱鍍鋅鋼管。
室外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消火栓,室外消火栓保護半徑不應超過150米,距路邊距離不應超過2米,距建筑外墻不宜小于5米,宜靠近十字路口。
3、排水系統
區內排水系統采用雨、污分流制。室內生活排水系統將污水、廢水收集后,以污、廢合流排向室外排水管網,室內排水主管系統一般采用主通氣主管系統,以改善通水、通氣條件,生活污水設化糞池處理后,再通過室外排水管網排向市政污水管網。室內排水管采用建筑用硬聚氯乙稀空壁螺旋管,按規范設置清掃口,并在適當位置設置地漏。
建筑物通向室外的污水排水管采用雙螺旋U-PVC管,排入建筑單體前設置的φ1000污水檢查井。
4、雨水系統
雨水依地勢就近有組織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社區主干道設置雨水管網和箅式雨水入口,建筑物屋面雨水采用有組織排水,將雨水排至室外后,經室外雨水管網收集后,直接排入城市雨水管網。設置屋面PVC雨水口、雨水斗、落水管,管道直徑為DNl00。
6.2電氣工程
6.3弱電工程
6.4供熱及燃氣
第七章 環境保護、安全
7.1環境保護
7.2消防
1、建筑防火
本項目建筑防火執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及國家其他建筑防火標準的規定。根據各建筑物的使用性質、火災危險性等確定各建筑物的耐火等級。
2、消防措施
場區道路寬度均大于4.5m,環形設置,滿足消防車道使用要求。
室外消防系統采用低壓消防系統,室外消火栓控制半徑按80m計。
室內消防系統采用獨立供水,在地塊內設消防水池及配套消防泵房。室內消火栓采用SN65型;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采用閉式系統;樓梯間等處配備足夠的滅火器材。
7.3安全
第八章 節能、節水
8.1節能、節水必要性
8.2節能、節水原則
8.3能耗指標
8.4節能措施
1、建筑節能措施
(1)項目區四季氣候分明,冬季較為寒冷。規劃設計方案在保證冬季室內熱環境、改善夏季熱舒適性和堅持衛生標準的前提下,盡量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合理控制直射室內陽光,合理采用人工照明,優先選用高效、長壽的節能光源和燈具,降低空調制冷和照明能耗。
(2)采用合理的建筑體形及窗墻類型,推廣保溫隔熱性能好的圍護結構和高效保溫節能窗,提高門窗的氣密性。在建設設計中,采用新型環保節能型材料,適當降低層高,以節約空氣調節所耗用的能量。
2、電氣節能措施
(1)照明燈具優先采用發光效率較高的節能型光源,選用優質電子整流器以提高熒光燈的功率因素。庭院燈盡可能采用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2)采用節能型電纜橋架和金屬線槽,使電纜和導線在敷設過程中有良好的散熱條件,在同等截面情況下提高電纜及導線的載流量,節約電纜和導線選用量。
(3)采用節能型設備,設備輸出功率要接近額定值,使運行情況經常保持在高效區。
(4)變電所應設在負荷中心,且在變電所設置電能管理系統,主要是優化管理電能提供方便。實時監控電能的各種參數,如有功功率、無功功率、電度計量、諧波分量、頻率、電壓電流的波動范圍等,及時糾正電氣負荷的分配產生不均衡現象,合理調配電能的使用,為今后的節省電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5)在走道等公共區域設置智能燈光控制系統,通過感測日光自動控制走道燈光的開啟,不僅達到節能目的,同時滿足安防緊急狀態下強行點亮的控制要求。
(6)在空調機房設置計量表,同時對整個空調系統進行BA控制,從而達到節能的效果。
(7)設計選用低損耗的干式變壓器。采用節能型變配電設備,在提高用電設備自然功率因數基礎上,裝設無功功能補償設備以提高功率因數,減少無功功率損耗。
(8)盡可能利用市政給水管網的壓力直接供水。
3、暖通節能措施
(1)準確進行負荷平衡,熱平衡和物料平衡方面的計算,使所選設備及其能力與生產規模一致。
(2)設置空調自控系統,根據空調負荷變化及氣象條件對整個空調系統進行自動控制。
(3)空調箱均采用變頻控制。
(4)采用全熱回收裝置回收排風中的能量。
8.5節水措施
第九章 組織機構及勞動定員
9.1項目組織管理
9.2項目建設期工作制度和勞動定員
項目年工作日300天,每天16小時,分上下兩班工作,每班8小時。
本項目定員根據所需崗位需要設置。本項目定員15人,主要構成如下:
1、項目負責人1人,負責本項目整體的組織實施管理。
2、財務負責人1人,財務人員3人,負責項目相關財務管理工作;負責編制項目管理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負責相關稅費的核算、收繳及涉稅協調工作;協助審查有關經濟合同、協議、文件,加強事前監督。
3、工程管理人員4人,負責工程項目的施工建設管理工作。對于工程施工安排、進度等進行管理。
4、質量安全管理人員4人,負責項目質量管理,擬定質量管理報告,制定整改措施并對質量記錄進行管理。對整個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進行管理。針對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與安全薄弱環節進行檢查并要求承包商改進,以保證項目的安全文明施工。
5、合同管理人員1人,負責合同、協議的起草、審查、談判;負責對合同執行情況的檢查、分析、總結;重大合同解釋、爭議處理;負責工程計量與索賠處理等。
6、信息及檔案管理1人,信息管理人員負責建設工程中的各類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存儲、傳遞與應用等工作。文檔管理人員負責隨工程進展及時收集、整理,并按專業歸類各類檔案。工程檔案的資料包括各種批復文件、工程設計文件、設備技術資料、招標文件及合同文件、全部竣工資料等。
9.3人員來源和培訓
第十章 項目實施進度計劃
10.1項目建設期管理
10.2項目實施階段和建設周期
第十一章 項目招投標方案
11.1招標原則
11.2項目招標范圍
11.3投標、開標、評標和中標程序
11.4評標委員會的人員組成和資格要求
第十二章 地震安全評價
12.1依據
12.2重要性
12.3評價內容
12.4地震烈度分析
12.5抗震設計評價
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011-2010)規定,本項目建設時的設防類別提高。
本項目建設結構體系盡可能采用新材料、新技術,在結構上力求合理,以使方案既安全實用又經濟合理,工程在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維護情況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
結構主體總高度、高寬比、抗震間距均滿足規范要求;建筑及其抗側力結構平面布置規則,平面無布局凸出及凹進,質量與剛度分布基本均勻,減少了地震作用下的扭轉效應,結構在兩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基本接近,樓板連續、無大洞,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建筑結構無錯層、連體、多塔等情況,構件截面無突變,樓層承載力無突變,避免了結構薄弱部位的形成;抗震設計中嚴格遵守“強柱、弱梁、強剪、弱彎、更強節點”的原則。注重概念設計、重視結構的選型和平、立面布置的規則性,加強構造措施,保證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使整個結構具有必要的承載力、剛度和延性。
第十三章 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13.1投資估算
13.2資金籌措和使用計劃
項目總投資125000.00萬元,項目擬采用銀行貸款與項目資本金相結合的方式籌措資金。其中申請銀行貸款100000.00萬元,占總投資比例的80.00%,貸款期限10年,項目資本金25000.00萬元,占總投資比例的20.00%。
項目建設期3年,建設經營期為10年。本項目總投資為125000.00萬元,其中建設投資116925.00萬元,建設期利息8075.00萬元。
13.3還款計劃和還款來源
第十四章 社會評價及風險分析
14.1社會評價
14.2風險分析
第十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文就該項目的建設,從選址、建設方案、建設必要性、組織實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闡述。從長遠發展戰略到關系拆遷村民自身利益,均認為該項目的建設是必要的,是著眼未來發展規劃,實現項目區持續健康發展的途徑。
本項目的建設可以有效改善現有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項目建成后共可安置居民3000套,項目的建設對促進社會安居樂業,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當地城市總體形象,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項目規劃設計了多項服務設施,可為周邊產業提供產業配套服務。項目投資風險系數較低,建設規模合理,建設實施方案可靠,功能完善,周邊建設條件較好。建議項目盡快實施,早日發揮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建議有關單位做好前期拆遷工作,避免出現野蠻拆遷,造成干群關系對立;做好項目前期的融資工作;協調區內各個行政部門為該項目的建設創造條件,盡早為村民創造一個環境怡人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