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1.1 項目單位基本情況
1.1.1 概況
1.1.2 財務狀況
1.1.3 法人代表基本情況
1.2 項目基本情況
1.2.1 項目名稱、建設性質及建設地點
1.2.2 產品方案及規模
1.2.3 品種、技術、設備方案
1.2.4 土建工程
1.2.5 建設期限
1.2.6 投資結構及資金來源
1.2.7 項目效益
1、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年出欄10000頭種豬;項目達產年實現年銷售收入2020.00萬元,年利潤總額65.05元,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27.29%,稅后凈現值271.45萬元,盈虧平衡點為63.72%。稅后投資回收期4.72年(含建設期)。
2、社會效益
長垣縣是畜牧業大縣,畜牧養殖業是該縣的主導產業之一,本項目的實施,通過改進技術、優化品種、打造品牌,不斷改造提升生豬養殖這一傳統產業,促進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生豬養殖業向縱深方向發展。項目建成后,將有更多的農戶加入到生豬養殖的行業中來,從數量上壯大了長垣縣生豬養殖業。
項目建成后,通過將收購周邊地區農戶簽定養殖與收購合同,直接帶動260戶從事種豬養殖,可間接帶動1000戶農民從事養殖業,同時也可帶動一定數量的農戶進行飼用農作物的種植。同時,推動了長垣縣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收,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1.3 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依據
1.4 綜合評價
1.4.1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4.2 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1.4.3 風險評估
1.4.4 制約因素及解決方案
1.4.5 結論與建議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2.1 項目區社會經濟狀況
2.2 相關產業發展現狀
2.3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2.3.1 是產業政策及行業、區域發展規劃的需要
本項目的建設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第一類鼓勵類第一項農林業第8條“動植物優良品種選育、繁育、保種和開發”。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指出:通過政府訂購、定向委托、招投標等方式,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2.3.2 是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及促進長垣縣經濟發展的需要
2.3.3 是結構調整及農民增收的需要
2.3.4 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3.5 是解決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的需要
第三章 項目選址與建設條件
3.1 建設地點選擇
3.1.1 選址原則
3.1.2 項目選址
3.2 建設條件
3.2.1 自然條件
3.2.2 資源、科技支撐條件
3.2.3 基礎設施條件
第四章 市場分析與銷售方案
4.1 市場分析
4.1.1 市場供求現狀及前景分析
4.1.2 市場競爭優勢分析
品種優勢:本項目產品優質種豬(新美系大白,新美系長白,新美系杜洛克)。美系大白、長白種豬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胴體瘦肉率高,產仔率高,體型勻稱,四肢粗壯,后軀豐滿,成年公豬體重250-300公斤。產仔數10-12頭,肥育期日增重1180克,飼料轉化率2.28:1,瘦肉率64%以上。杜洛克種公豬瘦肉率高達65%以上,背膘平均厚12.0-14.8毫米,日增重803克,料肉比2.46:1,窩產仔數12頭,是終端父本之首選。
資源優勢:長垣縣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有發展農產品生產的良好自然條件。農業基礎雄厚,農產品品種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蔬菜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有大量的農作物秸稈、玉米和麩皮,飼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項目建設資源優勢突出。
4.2 營銷策略、方案、模式
4.2.1營銷策略
4.2.2營銷方案
4.2.3營銷模式
4.3 市場風險分析
4.3.1 市場風險因素分析
4.3.2 防范和降低風險的對策
第五章 建設方案
5.1 產品方案和建設規模
5.1.1 產品方案
5.1.2 建設規模
5.2 建設規劃和布局
5.2.1 總平面布置原則
5.2.2 總體布局
5.3 建設標準和產品標準
5.4 技術(工藝)方案
5.4.1 技術路線及流程
5.4.2 品種及主要技術來源的可靠性和可得性
本項目工藝技術在國內處于先進水平,它應用了先進的機械設備、全面的飼料營養、科學的繁殖體系、嚴格的防疫制度,使豬群健康成長和定期上市得以保障。用此工藝并可以大大的提高種豬品質,有效控制疫病的傳染途徑,提高豬群健康水平。此工藝安全可靠,技術水平十分成熟,有很強的經濟實用。
5.4.3 主要技術參數
5.4.4 物料平衡分析
5.5 設備選型方案
5.5.1 設備選型
5.5.2 設備選型方案
5.6 主體工程方案
5.7 輔助工程及其它工程方案
5.7.1給排水
5.7.2 配電系統
5.8 實施進度安排
第六章 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措施
6.1 環境影響
6.1.1 建設期環境影響分析
6.1.2 運營期環境影響分析
6.2 節能減排措施
6.2.1 建設期污染防治
6.2.2 運營期污染防治
1、糞污處理措施
本項目建設對養殖場及周邊生態環境的改善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對糞污的治理,控制場區及周邊水體污染,改善空氣質量。二是生產過程中不產生二次污染,沼渣、沼液、沼氣開展綜合利用,對周圍環境不構成污染威脅。三是生產有機肥可改善生產基地土壤生態環境。實施無公害生產發展生態農業,促進土壤生態系統能量有效轉化,全面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四是減少耕作農田無機肥的投入,減輕化肥農藥對土壤微生物循環的破壞程度。
2、生豬疫病防控環保措施
在檢驗過程中會產生如下污染物,包括:送檢病死畜禽、染病畜禽、可疑傳染畜禽、送檢病料和檢驗污水等。對這些污染物具體措施:其一是對病死及染病不能治愈畜禽及時檢驗,之后進行焚燒、深埋、消毒;其二對檢驗病料要妥善保管;其三對檢驗污水需經處理達標后排放,驗檢垃圾一律經焚燒后深埋。
3、綠化
綠化除可美化環境、遮蔽防風、固沙保土、調節氣候外,對于環境保護、防止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場區綠化應結合當地自然氣候和土質條件選擇能凈化空氣的花草樹木,并根據需要布置防風林、行道樹、隔離帶。生產區不應種植有毒、有刺、有飛絮的植物。
6.2.3 節能措施
6.3 環保部門意見
第七章 項目組織與管理
7.1 組織機構與職能劃分
7.1.1 項目建設期組織管理機構
7.1.2 項目運營期組織機構
7.2 勞動定員
7.3 管理措施
7.3.1 建設期管理措施
7.3.2 運營期管理措施
7.4 技術培訓
7.5 勞動安全、衛生與消防
7.5.1 勞動安全、衛生
7.5.2 消防
第八章 投資估算與資金來源
8.1 投資估算依據
8.2 投資估算
8.2.1 總投資
8.3 資金來源
8.3.1 中央財政資金
8.3.2 地方財政配套資金
8.3.3 自籌資金及來源
8.3.4 其他
8.4 財政資金的使用范圍
根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申報指南》的有關規定,養殖基地項目財政資金主要用于種禽繁育及養殖基地所需的基礎設施、疫病防疫設施、廢棄物處理及隔離環保設施、質量檢測設施、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及培訓等。本項目計劃申請財政補助資金共計126.00萬元,主要用于圈舍工程費用。
第九章 財務評價
9.1 財務評價依據
9.2營業收入、營業稅金和附加估算
9.2.1營業收入
9.2.2營業稅金及附加
9.3 總成本及經營成本估算
9.3.1 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估算
9.3.2 項目總成本估算
9.3.3 經營成本估算
9.4 財務效益分析
9.4.1 盈利能力分析
9.4.2 銀行貸款清償能力分析
9.5 不確定性分析
9.5.1 盈虧平衡分析
9.5.2 敏感性分析
9.6 財務評價結論
第十章 社會效益分析
10.1 對當地主導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本項目的實施,將大幅度提高企業的種豬生產能力,推動企業向規;洜I的方向邁進,促進當地生豬養殖業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了自身的經濟效益;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和帶動農民致富,對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要意義。
10.2 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10.3 帶動農戶及農民增收效果分析
10.3.1 帶動基地
10.3.2 帶動農戶、農民增收
本項目建成后,直接帶動項目區260戶進行生豬養殖,采取技術指導和科技培訓的方式,可間接帶動1000戶農民從事養殖業。同時也可帶動一定數量的農戶進行飼用農作物的種植,總之,本項目輻射帶動能力較強。
10.3.3 帶動就業分析
本項目可直接安排就業60人,全部為直接安排農業人口,年度工資總額114.00萬元,預計間接帶動就業上百人,本項目的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增加了當地人們的收入,對于緩解就業壓力,帶動農民致富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10.4 對比分析